close

原文出處 http://orzmovies.com/?p=16064 (彌勒熊電影網)

Barry Morrow與筆者

《雨人》(Rain man)在1988年上映後轟動全球,並在1989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。撰寫此故事之一的編劇Barry Morrow於2012年9月24日蒞臨台灣藝術大學演講。此位曾是好萊塢的重量級編劇,全盛時期為1990年前後,知名作品有《Christmas on Division Street》與《The Karen Carpenter Story》。

面對台下許多學生,他毫不吝嗇的分享自己的創作經歷,並指出任何年代的學生所擁有共同的優缺點。

學生年輕,創意豐富,一代比一代優秀。但學生常常不願聽從老師的教導,越是不想遵照老師嘴巴講出來的三幕劇格式、古典敘事方式,往往反其道而行,越想打破框架,開創新的影像表現方式。但按照Barry的經驗,沒有見過成功的作品。大家所看見成功的學生作品,是新穎的概念,但基本上還是落在原本的框架上。原因有二:

(1)學生想說的事情,比他們懂得事情還少。

(2)學生不了解市場。

關於第二點,許多人難免匪夷所思。但不要懷疑,因為任何能上戲院的電影,導演都十分明白自己的市場在哪,自然就能和特定的族群產生共鳴。但大部分的學生卻只是拍出自己想拍的東西。但這沒有好壞,Barry Morrow此行的目的,主要是教大家寫出一個好故事,一個足以和廣泛的人產生共鳴的劇本。而這樣的故事,一定包括三個要素。

(1)故事中,一位主人翁有一個目的,或想得到某樣東西。

(2)主人翁如何得到。

(3)得到的過程十分辛苦,遭遇極大挫折。

凡事任何賣座電影或得獎劇本,都符合以上條件。學生往往忽略了這三個要素,劇本通常是平淡無奇。即使遵守了前二大要素,也無法做到第三點。因為第三個要素的關鍵,就是我們能否讓故事與觀眾達到共鳴。Morrow便簡單舉兩個例子。

一位穿著破爛、餓著肚子的老婦人過街,忽然不小心摔了一跤。

一位趾高氣昂、雍容華貴的年輕女子,過街被小人絆倒。

以上兩位角色,誰比較能得到觀眾的同情?Morrow指出,你所施加於角色的痛苦越大,在最後所產生的轉折,得到的反彈力量更大,才會讓觀眾更難忘。《鐵達尼號》裡,傑克不受蘿絲的家人喜愛,後來羅絲不想見他、誣賴偷竊、困在底艙等死、開槍威脅其性命、最後凍死大海,「痛苦」在傑克的身上越來越大,更高明的是這些「痛苦」在無形中漸漸轉移至蘿絲身上,直到傑克凍死,反差到達最高點。《鐵達尼號》成為影史第二大賣座電影(第一為《阿凡達》),也是影史獲得最多項奧斯卡提名的電影。無庸置疑,它的情節讓人難忘,也獲得廣泛男女老少的共鳴。

Morrow提到,即使是自己寫過的劇本,但他仍然忘記絕大部分的畫面。唯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,Tom Cruise將Dustin Hoffman的頭靠在自己的頭上。兩兄弟經歷了一連串的事情,卻無法改善溝通障礙,讓Tom Cruise十分無奈與洩氣。但到了最後,Dustin Hoffman必須親自抉擇是否要離開Tom Cruise,成為片中的高潮點。但他們只是把頭靠在一起,兩兄弟產生了連結,也與觀眾產生了連結,至於結局為何,早就不重要了。

類型電影擁有廣大的市場,片商為了賺錢,便研究各種不同類型的電影,從結構中寫出一套公式,並加以複製,並從題材上翻新,便產生新的一部賣座電影。但這沒有好壞之別,問題在於,我們能否在同樣的框架下展現不同的巧思。Morrow認為,一個好的故事必須能影響大部分的人,要能影響他人,就必須包含這三要素。

當然,劇本要寫得好,最重要的還是人生經驗。Howard Suber曾說:「寫你懂得事情,是給編劇最糟的意見。」若沒有豐富的人生經驗,廣泛的閱讀是另一個方法。否則,Mario Puzo又不是黑手黨、Barry Morrow也沒有自閉症的朋友,他們又怎能寫出偉大的《教父》和《雨人》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波蘭蘇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